這大概不是什麼談論愛情的文章。我想談的,更準確一點是想問,什麼是拍拖?
拍拖,是香港粵語中談戀愛的意思。但是,由於時移勢易,拍拖和談戀愛已經不再是等價的詞語,所以我才在標題用上了拍拖二字,希望會更精確的代表我想說的題目。
其實原先,並非由我想到這問題,而是友人突然問起我,但我一時間想不出一個完滿的答案。到現在,大概有了一個像樣的,才上 Blogger 寫下來。
我認為,拍拖分兩大類。兩者分別在於其目標不大相同。
第一種的拍拖,以尋找長期伴侶為目標。這裡的長期,大概就是終身的意思。一個終身的伴侶,可能會和他結婚,或者不會,但重點在於,會否視對方為自己唯一的伴侶。這裡其實會帶出另一問題:為什麼我們會需要這種終身伴侶?這是有理由的,但礙於篇幅,那就留待下一篇才談吧。我們一於假設有人是需要終身伴侶的,以便繼續我們的討論。
好了,其實有了這個前題,拍拖的目的便很明顯,就是要由拍拖這方式/手段以得知對方是否一個適合作為自己終身伴侶的人。簡單點說,就是一種選擇過程。
第一眼看見某個人,可能已經對他一見鍾情(就是感覺上可以和眼前這人過一輩子)。可是和他相處過後,可能會發現其實兩人的生活有很多不合的地方。要知道終身伴侶是一個常陪伴身邊的人,他們會一起生活,生活中發生摩擦是少不免的。可是如果摩擦是兩人可以容忍和包容的,二人應該可以長相廝守。如果很多小小的摩擦都不能好好的包容和忍耐,最終二人便不可能生活在一起,那便會失去了終身伴侶的意義了。
作為終身伴侶,二人更要互相照顧,互相支持,更要互信。拍拖就是要去了解對方,了解他是否一個可以這樣長期一起生活的人。因此,由於有了信任的成份,伴侶只可有二人。我信任你,你也信任我。加多了一個,事情便是複雜,正如很多愛情小說,什麼電視劇中的劇情一樣。這便帶出唯一的伴侶的重要性,不論是在拍拖的時候,還是認定了對方為終身伴侶後。
另一種的拍拖,也是現時年輕人心中所意會的那種。其拍拖的目的,就是與一個稱為情侶(男/女朋友)的人,陪伴身邊,分享快樂或分擔悲哀的事。基本上,就是找一個有好感的人作為自己的玩伴。他們一起吃飯,一起逛街,一起看電影,一起唱卡拉 OK。他們會擁抱,會接吻,怎至發生關係。但是,無論如何,他們只想今朝有酒今朝醉,現在這一分鐘,我對眼前這個人有好感,我喜歡他,我和他一起做一些大家都快樂的事,我倆現在快樂就好了。或者是,我現在很悲傷,我希望有一個人可以借出肩膀讓我好好哭一場,分擔我內心的痛苦。
下一分鐘,可能是說錯了一句說話,可能是發現了一個秘密,可能是失去新鮮感,可能是喜歡上了另一個人,也有可能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原因,分手了。「合則來,不合則去」便是當中的法則。
未來誰都不知道呀!為什麼要花那些精神去想誰都不知道的事情?對以這種態度拍拖的人來說,終身伴侶並非其所求。
在這種拍拖關係中,並非要讓對方了解自己,反而在男女朋友面前表現得最好是最重要的,有時甚至會違反自己的意願。原因很簡單,他們並不會生活在一起,不論現在或將來,他們都沒有想過。面對著男女朋友,只想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希望把對方留在身邊,以維持兩人情侶的身份。
為什麼情侶的身份重要?為什麼以交心朋友的身份不行呢?大概是什麼愛情小說,電視劇等等闖出來的禍。這些令人以為情侶是必需品,每個時刻都必需有一個在身邊愛護自己。更膚淺的理由可能是覺得自己有男女朋友比沒有的人更優越,炫耀自己有人喜歡,甚至是被很多人追求的滿足感。
這種的拍拖其實有點虛假。為了展視最好的一面,而故意將缺點收起。老實說,除非缺點在將來可以改得掉,或者對方容忍得了那些缺點,否則終有一天將真實的一面全展現給對方看的話,大概都只會有分手收場,作終身伴侶亦不太可能了。
愛情,其實只是一段關係的開始。再深的愛情都會怠盡,當初的感覺會減淡,最終會慢慢的變成感情,穩定下來。重點反而是--可不可能和這個人一直生活下去?如果了解不夠深入,如果看不到隱藏了的一面,生活下去也只會帶出很多的問題和矛盾,這樣的生活大概也快樂不到那裡。因此,為了尋找終生伴侶的,不會去以第二種心態去拍拖。轉句話說,如果你是想尋找終生伴侶的,請展現自我,別戴上假面具。
2007年11月16日星期五
拍拖
2007年10月20日星期六
聖誕... 快樂?
你聖誕節快樂嗎?
當然快樂的啦~
平時工作那麼辛苦,難得有一個假期,好好的休息一下,又可以和家人吃吃聖誕大餐。雖然,價錢比平時貴了一點,但那是值得的,這是普天同慶,舉世歡騰的日子嘛!
其實聖誕節跟你有什麼關係?
我不是基督徒,也不是天主教徒,聖誕是紀念耶蘇的誕生嘛,其實跟我沒有太大關係。只不過人人都很歡樂呀,我們也感染了那一份歡樂罷了!
我相信,以上這對話道盡了大部份香港人的心聲。
其實人們快樂嗎?
他們並不快樂!他們又天都要做著他們不喜歡做的工作。他們恨不得自己有一天幸運地中了六合彩頭獎,有著三千八百萬,下半輩子便可以過著好生活,不用再做那些不喜歡做的工作。
他們平時並不快樂。平時他們連陪伴家人的時間都缺乏,只有在假期的日子,才能好好和家人團聚。工作又不是他們所喜愛的,他們為的只是錢,為生活而工作,為錢而工作,想以後過著更好更富裕的生活。不過,現在他們生活得並不快樂,這是事實。
人們慢慢的變得不會思考了。怎麼說?大部份人不是受到了九年免費教育的嗎?什麼會不懂得思考?
試答以下問題:
聖誕節是一個怎樣的日子?
為什麼你只在有假期的日子快樂,佔你大部份人生的工作日子卻並不快樂?
回答不了?等我幫你代答。
聖誕節只是掛名而已。你既不是基督徒,又不是天主教徒,更不是東正教徒,你在慶祝什麼?那說謊了,說什麼感染了別人的歡樂。這節日根本與你毫無關係!你的快樂,只不過在這幾日你不用做你根本不喜歡的工作,暫時逃出了那痛苦的監獄的短暫歡樂而已。當你回到工作崗位時,你的歡樂便會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在聖誕節,你只是用錢去買你平時得不到的心情而已。買禮物,吃聖誕大餐,開聖誕派對,倒數……或多或少都是商人們灌輸給你的概念。他們教你,當你做了這些事的時候,你會快樂。為什麼不可以吃得像平時一樣呢?為什麼平時不買禮物逗家人開心呢?為什麼?為什麼?
其實你並不快樂。
我想我該停了。每當道出了事實,人們只會想著去逃避,更有可能去責怪道出事實的人。
思考是人們最寶貴的恩賜吧。快樂並不是別人授與你的概念,好好想想你怎麼樣才快樂吧!
祝你天天快樂!
2007年8月25日星期六
商用 BT
BitTorrent (BT) 的分發技術似乎又有新發展。以前,BT 大概可以說是一種民用的技術。這技術是一個普通電腦程式師發明和發揚光大的。自此,就有不少的電腦使用者利用這種技術分發檔案。當中的檔案,我想大部份都是有版權的商品,包括音樂 MP3,電影(VCD,DVD 或已經壓縮的格式)和軟件等。
這種技術大大的加速了分發具版權的檔案,所以一時引起了各商品受益人的反感,想要壓制這種分發檔案的技術。其實,錯不在這種技術,而是那些將檔案於上 BT 網絡上的人。如果我們可以好好的利用這種技術,說不定會為商業世界帶來新契機。
現在已有不少電遊戲廠商將遊戲的試玩版,或者免費網絡遊戲的光碟,以影像(Image)的格式,再利用 BT 分發給玩家。這種分發的方式和以前的有點不同,因為多了伺服器這個原素。以前 BT 多為民用,一般使用者的電腦不太可能長時間上載檔案給下載者,所以如果一旦達到某個上載目標(例如有五個種子),便會停止做種上載,以下便會由已完種的人繼續分發,延讀檔案的壽命。廠商利用 BT 技術的原因主要是想節省資源--網絡資源。以前同一頻寬大概只能上載給有限的玩家,現在利用 BT 技術的話,上載數目基本上是無限的,只要使用者可以連上 BT 網絡,便可以由其他下載者(同時為上載者)中下載到所需要的資料。廠商便可以此提升這方面成本效益。
網絡電視會是另一種的商用途徑。沒有 BT 技術,網絡電視根本不可以發展。原因很簡單,電視(動畫影像)包含大量的資訊,現在的網絡大概可以承受少量的連接者,接收網絡電視視頻,但如果要做到好像普通利用大氣電磁波作媒介的電視一樣,同時可以被數以百萬的觀眾收看的話,就相當的不可能了。不過,只要利用 BT 技術,這種的分發量其實是可以實現的。網絡電視都可以做好像普通電腦一樣流暢的實時播放。
另外一種就是非即時的視頻。大陸開發的迅雷就屬於這一種。迅雷是利用 BT 技術加上 P2SP(Peer to Server and Peer)的模式分發視頻資料,不需要下載完畢都可以即時和流暢地觀看視頻。這也可能是將來的提供視頻的方式,即一種非即時的視頻。影像已經好像一些電視節目一樣,被預先錄影下來。當觀眾想要觀看的時候,就可以連上視頻網絡,只需要短時間的緩衝便可邊下載邊觀看。非即時視頻,好有可能是將來電視的替代品。試想想,你喜歡隨時隨地想看就看,還是喜歡限時限刻的要準時回家坐在電視機前?
網絡電視等技術會如何影響將來人類生活的發展,我也不知道。大概人類的生活會愈來愈離不開網絡。
分類: 想法, BitTorrent 張貼於 下午7:20 0 留言
2007年8月13日星期一
IAS Distinguished Lecture Series: The Future of Physics
The speaker of the talk is Prof. David Gross, Nobel Laureate of Physics in 2004. Prof. Gross discuss about 25 questions that might guide Physics in the next 25 years. The questions range from cosmology to Biophysics.
The talk was held at LT-K, which is actually a small room for lecture. Due to presence of a distinguished speaker, LT-K was actually fully occupied and some audience needed to sit (on the ground) just in front of the screen, which of course is not a desired place to listen the talk. Later the talk was relocated to LT-D, again, fully occupied.
Well, the first question came: What is Physics? Of course, one could give the "official" answer yet it would be instructive to start the talk with something different. Physics is what physicists do. Here we have to define "physicists". They are (we are?) those people, while studying graduate school, use Jackson as EM textbook! To understand this joke, you ought to be within the Physics community. Why defining like this? Prof. Gross said that he wants to distinguish physicists from engineers. That's true. The math in Jackson's EM text is really too arduous for most of the engineers.
Below is the list of most of the questions mentioned in the talk, however, I think this list is incomplete. Anyway, for those who study Physics (including me), this list might be helpful.
For example, there may be a genomics question like this in the year of 2107:
What is the outlook of the creature that have the DNA sequence of AAAGTCTGAC...... > Answer <
Prof. Gross is specialized in high energy Physics, so inevitably the content of the talk had to have some bias towards those area, such as string theory and standard model etc.
In my view, most of the questions related to high energy Physics can't be resolved in a short time. Physicists still have to work really hard.
2007年8月12日星期日
網絡時代
網絡時代--是一個給這個新世代的好名字吧?電腦和網絡的出現,使人類的生活有著巨大的轉變。現在的生活好像都離不開這兩個元素似的。網上聊天改變了以前使用電話的習慣;網誌使一種新的媒體平台誕生,令更多人可以參與和討論;愛聽音樂的不用再到 CD 店買了,只要在安坐家中上網買,然後下載就可。還有太多太多,YouTube 和 FaceBook 等等,全部都使網絡使用者比以前連繫得更緊,距離更短。
網絡時代有著另一個名稱,資訊爆炸的時代,兩者是等價的。
電腦與網絡使到資訊的儲存和傳播都更簡單容易。試想想,如果沒有電腦和網絡的存在,而你又想分享一張相片給遠方的親友,你可以怎樣做呢?大概就只能把相片郵寄給親友。現在大概不會再用這種落後的方法。分享的方法多的是,但主要就是靠電腦和網絡。你可以將數碼相片電郵給親友,又可以放在網絡上的相簿,只要把網址告訴親友,讓他們自己到瀏覽就可以了。再者,很多這種網上服務是分毫不收的,使到人們更樂意去使用這些免費的服務。當有了一個快捷方便分享途徑,資訊的數量和分發速度便快速增加。當資訊的產生率比人們可以承受的接收率還大,人們給了一個合稱的名稱--資訊爆炸--資訊有如炸彈一樣以驚人的速度爆發出來,使人承受不了。
在一個這樣的年代,資訊太多了,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資訊「爆發」出來。對此,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態度。大概可以分成消極和積極兩種極端的態度。這其實是很容易理解的。由於實有太多太多的資訊了,如果要接收所有的資訊,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有些人乾脆就對網絡上的資訊毫不理會,只由普通的途徑得到可以承受的資訊。積極的態度就是另一極端,雖然資訊不可能全部接收得了,那就「有幾多要幾多」,差不多整天到晚都在網絡上接收和發放資訊,生活都離不開電腦和網絡了。
兩個極端都有其明顯的壞處。網絡的影響力已經毫不亞於傳統的媒體。如果忽視網絡,那就等於失去一個重要的資訊渠道,對做事作決定會有很大的影響。另一方面,不停的接收網絡的資訊,那就等於脫離了現實世界,這個人根本就沒有時間去接解現實世界裡的人,這也不是一個好現象。
說到底,也就是要取中庸之道,既非消極亦非積極。利用網絡吸收對自己有用的資訊,但對於沒用的資訊,就加以過濾,免得浪費寶貴的時間。
2007年8月9日星期四
電腦雜誌
話說上一次買了本電腦雜誌,也在網上搜尋一下,更新自己的電腦知識。我發現電腦雜誌的存在價值愈來愈低。
以前,電腦雜誌是人們吸收電腦知識的主要途徑。不是說人們不能從其他方法得到,而是說其他方法太麻煩了。舉例說,人們可以在網站、討論區或新聞組等看到不同的資訊。不過,除非你是對電腦有著濃厚的興趣,而且亦有著空閒時間,才可以在很多不同的地方看到資訊。對於時間不多的人,這不是了解最新電腦資訊的好方法。
Web 2.0 改變了這個情況。Web 2.0 主張網絡用戶的互動和分享,有別於以前只是網絡單向地對用戶提供資訊。
比方說是軟體的試用和介紹。在網絡世界中有很多同類型但功能各異的軟體,要選一款適合自己的,可能要花上一段不少的時間,不停的試用。如果有其他用戶的試用報告,那在選擇的時候,便可以節省不少時間了。以前使用討論區或新聞組時,用戶可以在那裡發問,等著別人解答。受用戶多寡影響,解答可能未必會很稱心。現在已經有了 Blog 和 RSS Feed,人們不再需要去找試用報告了,只要以 RSS 訂閱了專門試用軟體的 Blog,只要有最新的報告,便會自動的送到你的 Feed Reader,十分方便。
至於硬件方面,與以前接收資訊的方式差不多,主要都是由網站提供資訊,改變不大。不過外國的網站改變就較大了,由於 Web 2.0 的帶動,網站亦加入了 RSS Feed 等功能。最新的硬件資訊會自動的送到訂閱了的用戶手中,不需要主動的流覽其網站。
RSS Feed 的另一個好處是:就算用戶沒有時間,都可以暫時儲存在 Feed Reader 中,當有空閒時間再流覽。
網絡資訊爆炸的時代,只要你能聯上網絡,有用的資訊隨時便免費的送到手中。十多塊的電腦雜誌還有生存的空間嗎?如果是每星期十五塊,一年就是 $15 X 52 = $780。除了那些從不去搜尋資訊和不清楚 Web 2.0 是什麼的用戶,還有人會每星期花十多塊買電腦雜誌嗎?
2007年8月1日星期三
逛高登
我想熟識電腦的人都應該知道黃金與高登這個地方。這座專門作為電腦電玩的商場,是很多電玩電腦發燒友其中一個必到之地(其餘的是旺角和灣仔的電腦商場)。也許很多人都知道其實黃金與高登其實是屬於不同的戶主的,而且他們並不相連。
我很久都沒有碰過電腦的相關知識,可以說是非常 Out-dated。我的電腦只有 512MB RAM, 相對現在標準的 1GB,足足差一倍。而且我也覺得現在的電腦好像「神神哋」,打算在不久的將來買台新的,所以便去高登逛逛,看看最新的 Config (Configuration),而且買了本電腦雜誌,了解一下最新的資訊,同時也上網找找資料。
先說說黃金與高登吧。原來高登(即大廈的上層)開了新翼。新翼其實並不「新」了,但好像是最近才將新翼連到舊翼吧!我想很多人都未發現這個相連的新翼,因為實在太不顯眼了,除非人們走進那把新舊翼相連的「通道」吧。其實那是一店舖,新翼未開之前,那通道是死胡同,而胡同的兩旁是同一間電腦商店,除非人們去那裡買東西吧,不然很少會進入那死胡同的。也因為如此,到現在也很少人到新翼去吧!
逛高登當然就會看電腦零件與其價錢的啦。我發覺現在的零件的散熱器愈來愈大,有的比那零件還大,真的很誇張。現在,電腦零件發放的熱量真是驚人。這也是沒辦法的。如果可以發明到熱量發放較少的代替品,那未嘗不會是一件好事。
現在的 CPU 原來已經是四核心的了。上網查資料才知道什麼是多核心 CPU。其實並不是愈多核心愈好,如果編碼不支援多核心,再多核心也不會用到,也等於浪費。另外,CPU 也由 32-bit 增加至 64-bit,用以支援大於 4GB 的 RAM。64-bit CPU 剛出台的時候,是一定要用相應的 OS (Operation System) 的,不過現在好像是在 CPU 裡設定了什麼,32 bit 的 OS 也可以驅動 64-bit 的 CPU。
電腦的發展真是很快,幾年的光景已經有很多技術的改良或進步,使電腦的速度愈來愈快。不過現在我覺得 CPU 的速度好像到了一個樽頸位,要靠多核心的技術才能使速度有所提升。看來下一個技術的突破會是新 CPU 的發明,可能會是量子電腦。真是期待下個電腦世紀的來臨!
2007年7月29日星期日
香港容不下實力歌手?
這兩天都在看台灣的一個節目--超級星光大道。大概是抄美國的 American Idol 或 America's Got Talent 的模式,任何平民都有機會上電視,給全國的觀眾表演。只要你有實力,全國的人都會支持你,在比賽中投你一票,最多人選的就會成為冠軍。這類的節目也帶到了英國(British's Got Talent)、中國大陸(超級女聲)和台灣(超級星光大道)等地,都很受歡迎。
香港呢?香港當然會引入外國受歡迎的節目。無線就順應熱潮,推出殘酷一叮。雖然殘酷一叮都是真人 Show,由觀眾上台表演,但表演的只是希望觀眾發笑為主,唱歌不是目的,但主演者需要一邊唱歌,一邊做出其他表演,例如雜技、引人發笑的動作等。為什麼一個以歌唱比賽的節目會「淪落」為一個搞笑節目?
(就算是馮文樂,人們看的都不是他的唱功,只是他的扮聲特技而已)
香港和其他華人社區也許不太一樣吧。在大陸,超級女聲的三甲人物都是唱得之人;台灣超級星光大道裡的都是實力之輩。大陸和台灣的民眾都愛材,愛唱歌唱得好的人。因為他們覺得這才配稱作「歌手」!可惜,香港人對歌手的定義似乎很不一樣。我不能說是全部的香港人都有著這種定義,但對於經常接解流行曲的年輕一輩(下簡為年輕人),歌手的定義就不像大陸或台灣一樣,他們(我們?)心中不要求歌手把歌唱好,唱 Live 走音也不要緊。
不看歌唱得好不好,那看什麼呢?是看臉蛋,看胸脯。年輕人只看重歌手的外型,歌唱得好不好反而是其次。有人可能會指這其實是香港的年輕一輩較喜歡偶像派。非也!這不是什麼實力派、偶像派的分別!唱歌就是歌手的本份,什麼外型呀、臉蛋呀、胸脯呀,那都是附加的。歌手的外型再好,如果歌唱得不好,唱 Live 走音,那算得上是歌手嗎?那跟找個穿泳衣的模特兒站在台上,唱著五音不全的歌,有什麼分別?就算是偶像派的,你站在台上,就要把歌唱好。
香港根本沒有樂壇,只有娛樂圈。你看香港有多少個為人認識的純歌手,從不涉及電影、電視等方面。是有的,不過是十幾年前的事了。唱歌的去演戲,演戲的來唱歌,在香港娛樂圈生存就最好什麼兩棲、三棲發展。某些所謂歌手歌唱得不好,戲也不見得演得多好,周身刀但冇張利。如果只作純歌手,你不適合香港的娛樂圈。
作為唯一會舉辦音樂頒獎禮的電視台--無線,其長青音樂節目亦愈來愈不濟。音樂已不是主角,最近還搞什麼暑期星級班,根本就不像是一個音樂節目,反而是個遊戲節目。在不如改名叫《勁波七碌》中有詳述,在此不贅。連一個音樂節目都可以「搞成咁」,香港的音樂是什麼樣你可想而知。
香港既音樂.... 好爛?
由於這篇文章是由我舊 Blog 中搬過來的, 用了很多口語寫的, 請見諒.
依家好多人都話香港既音樂好爛, 唔值得聽, 情願聽台灣或者外國既...
其實, 係咪真係咁差呢?
好多人都話, 香港既音樂太多情歌, 製作又唔認真, 歌手得個靚/型字, 唔識唱歌...
我認同, 如果製作唔認真, 歌手唔識得唱歌的話, 咁首歌就未必咁值得聽了. 試諗下, 首歌本來 Melody 係好好的, 但係編曲差勁, 歌手唱 Live 走音, 咁你又會唔會鐘意咁既一首歌?
至於歌手靚唔靚, 型唔型既問題, 其實就唔太關音樂事, 只不過頗多人認為好多歌手都係 "有樣但唔識唱歌", 但其實 "有樣又識唱歌" 既歌手係有的, 但係香港音壇中只有好少數.
最後一樣, 太多情歌. 係咪太多情歌, 咁樣做出黎既音樂就係爛?
我個人就唔太認同. 一首歌能否成功並唔係睇佢係咪情歌, 而係睇首歌能否感動到人! 就係所謂鐘意同唔鐘意既問題了.
有人聽過同自己身世相同既歌曲, 感同身受, 產生共鳴, 好鐘意首歌. 其他人並冇咁既經歷, 難以明白箇中感受, 所以感得首歌只係一般, 又係一般港式 K 歌.
我諗好多人都有咁既經歷, 初時聽一首歌, 覺得好普通. 但其實首歌係一套戲既主題曲, 睇左套戲之後, 就好鐘意首歌. 原因就係你既感覺唔同左.
一首歌三至五分鐘, 但就足以包含一個故事, 一個思想.
唔豬會唔會真有人諗下首歌講既 "故事", 感受首歌講乜, 感受每一個音符所帶出既情緒... 作為聽音樂既人, 或者係樂迷, 你又有冇咁做過?
一首好歌, 就係一首能感能人既歌, 不論佢既曲種係乜.
情歌當中, 當然不乏令人感動既好歌. 但係, 做出黎既情歌太多, 當中品質參差不齊. 最重要既問題係, 聽音樂既人冇得選擇!
歌種, 音樂類型都有好多種, 唔單只係情歌, 唔單只係 Pop. 但係香港音壇就好少有得俾音迷揀, 做黎做去大部份都係流行情歌. 如果香港既音樂人肯做多D唔同歌種, 唔同音樂類型既樂曲, 我諗香港既音壇會百花齊放.
呢個絕對係一個唔好既因果循環, 差勁既樂迷, 使得音樂人製作差勁既音樂去充塞市場. 差勁既音樂使得樂迷越黎越唔識聽好既音樂... 雙方都有責任, 但邊個肯行出第一步?
2007年7月28日星期六
BT 檔案的存活率問題
BitTorrent (BT) 無可否認是一種可以快速分發檔案的技術,可是相對於其他分發技術, BT Network 中的檔案存活似乎低一點。如果是一般的 Server,就通常會比較長,視乎上載者何時把檔案刪除。BT 以外的一些 P2P Network,例如現在較多人用的 eDonkey/eMule Network(以下只簡作 eMule Network),檔案的存活率通常都比 Server 的短,但就比 BT 的長。
首先談談 eMule Network 檔案的存活率。比 Server 的低是很明顯的。Server 中的檔案,只要不刪除的話,就一直保存著,供人下載。但 eMule 中的檔案,就很視乎上載者有否在線和有否把檔案放進 eMule 的上載列。如果只有很少 eMule Client 有相同的檔案,而連最後一個檔案被那使用者刪除於 eMule Network 之外,那該檔案便會消失。可是,如果這檔案是十分普及的,那樣該檔案消失的機會便會減低很多。
BT 檔案的存活率就關乎是否有人上載和檔案是否完整。一般來說,只要下載團隊(Swarm)中有種子 (Seed) 的話,那就應該可以成功下載所有檔案。可惜,由於不同的理由,下載者完種後便立刻停止上載(離開 Swarm)。這樣的使用模式很明顯會限制了檔案的存活時間為幾天至幾星期 (視乎檔案的受歡迎程度)。如果過了檔案的存活時間,就會因為失去了種子使當時的下載者未能完種。
對於這問題,我以前也提出過可行的方法,就是 BT 應聯合 eMule 來分享檔案。BT 可以利用其同時上下載的技術,快速的分發檔案。另外,利用 eMule 較長時間的檔案存活率,作為 BT 補種之用。即是如果某個 Piece 未能在 BT Swarm 中找到的話,就可以在 eMule Network 中找。BitComet 是首隻 BT Client 作出以上嘗試。BitComet 為了使 Client 可以在 eMule Network 找到對應的檔案就加入了種子上載者 (Seed Maker) 可以在 Torrent 檔中加入檔案的 eMule Checksum Hash 的功能。
另外,Torrent 檔中可以加入單一或者多個檔案,但由於 BT 當初其實並未考慮到多個檔案其實會帶來未檔案存活率下降的問題,所以設定 BT 協定的時候當數個檔案為一串單一並相連的資料串來分發。問題就發生於檔案與檔案相連的 Piece。隨著眾多的 BT Client 快速發展,使用者可以在多個檔案的 Torrent 中選擇需要的檔案下載。例如 Piece 123 是檔案 A 和檔案 B 共用的。以前的 BT Client 只會下載屬於檔案 A 或者檔案 B 的部份,另外的部份就不會寫入硬盤而丟掉。在其他的 BT Client 上來看,Piece 123 是不完整的,即是未下載完的,以 BT 的協定,Client 是不會上載這個 Piece 的。如果經過檔案下載的高峰期,大部份的種子的離開了 Swarm 而剩下只下載了部份檔案的上載者,這時 Piece 123 就可能不存在於 Swarm 中,使人們未能完種。雖然可能分別有人有完整的檔案 A 或檔案 B,但 Piece 123 卻顯示為不完整而未能上載,使所有檔案未能完整上載。
已經出現的解決方法有兩種,分別由 BitComet 和 µTorrent 實現的。BitComet 的解決方案如下: 在現存的 BT Specification 中,在不同的檔案中加入緩衝的資料串,即是在每個檔案的結尾加上沒意義的資料,直至檔案結尾填滿一個 Piece,令兩個相連的檔案不會共用一個 Piece。這個方案是從一開始製作 Torrent 檔時就把檔案相連的 Piece 分拆,解決共用 Piece 的問題。不過,這方案有兩個問題,都是與不支援這方案的 BT Client 相關的。
第一,對於那些用於緩衝的資料串,BitComet 會自動識別並不會下載; 但其實的 BT Client 不會自動識別而只會盲目的下載 ,浪費了寶貴的頻寬。對於 Torrent 中有多個小檔案(例如只有數 KiB),但由於其中一個是大檔案(例如數百 MiB),使 Piece 的大少要定在 512KiB,那緩衝資料的大小,相對於真正的檔案便會很大了(~20%-30%),做成很大的浪費。
第二,對於沒加入這種技術的 BT Client 製造出來的 Torrent,BitComet 顯得無能為力,Piece 不完整的問題仍舊存在。對於這問題,µTorrent 提供了另一解決方案,如下:相連檔案的 Piece 會整個下載到硬盤,Piece 不需要的部份會被儲存到另一個暫存檔(Temporary File)中,以保持 Piece 的完整性,延長檔案壽命。
對於現在的情況,很難說那種方案會較好,在我來看,似乎兩種技術一起用會有更好的效果。不過要真正解決問題,提出新的 BT Specification 才是最佳辦法。可惜 BT 作者 Bram Cohen 似乎未有繼續開發 BT2 的意圖,技術也只停留在舊 BT 的層面上。
分類: BitTorrent 張貼於 上午12:30 0 留言
2007年7月26日星期四
銘
1) 懂思考
- 不人云亦云, 不隨波逐流
- 會分辨重要和不太重要的東西
- 訂立長遠目標, 朝目標進發
- 只要能走到目標, 走點遠路亦未嘗不可,
反而應視之為挑戰, 好好裝備自己 - 寓工作於娛樂, 在工作中尋找樂趣
- 認真地, 努力地對待自己的專業
- 對自己有要求
- 只有做好準備和努力的人才可把機遇握緊
- 當眼前的兩個選擇都不可行的時候, 去尋找第三種的可能. 以前看不到這個選擇, 只是人不夠堅強而已
- 亦要堅強的面對自己的過去和不足, 勇於承認錯誤,
別讓過去, 不足和錯誤捆綁自己 - 內心不堅強的人, 有著太多的弱點,
容易受到攻擊或被人利用, 從而變得一厥不振
- 蔡翁失馬, 焉知非福?
蔡翁得馬, 焉知非禍?
風雲難測, 何不放開懷抱?
- 珍惜家人, 朋友, 身邊重要的人
某些東西失去了, 便永遠失去
2007年7月23日星期一
不會笑的數學家
這是一本推理小說, 作者是森博嗣. 是我在上星期到書展時買的.
老實說, 除了數理的書, 我從小就很少看書, 特別是什麼文學, 什麼小說之類. 由於少看, 我的中文作文根本不會很高分, 不過論說的還過得去.
還是談談這本書吧. 怎麼說呢? 不是太喜歡, 也不是不喜歡.
其實看推理小說, 最好就是讓讀者看到最後的結局, 由書中的主角原原本本合乎邏輯的推理出所有的案情, 才知道來龍去脈. 我想這需要幾種要素吧. 案情要很精密, 即是說不能太早給讀者猜到誰是凶手和一切的行凶手法, 如果是這樣, 讀者讀到一半就應該感到很沒癮, 這推理小說亦不會賣得好. 另外案情真的要很合邏輯, 而且要可行, 不是什麼古靈精怪的東西, 可以是難懂的東西, 不過太難懂, 也就等於嚇走讀者. 雖然說不想讀者過早就猜出全部案情, 但始終是一本推理小說, 當中一定要在讀者不為意的情況下提供線索.
<不會笑的數學家> 這本書是否乎合以上的條件呢? 我想很看讀者吧......
因為我老早就猜到大部份的案情和凶手. 雖然沒有很原全的把案情的來龍去脈推理出來, 但亦不遠. 我想對於一開始沒猜出凶手和案情的讀者, 應該會挺欣賞這本書吧!
我欣賞這書的地方是有的, 就是它的案情是很合邏輯, 亦十分可行的, 不會給人一種為寫故事而寫故事的感覺; 而且作者在書中提供的線索隱藏得不錯. (不過我早猜到, 所以可以看得出來)
總體來說這書是挺不錯的, 特別是對讀數理的人來說. 因為森博嗣是一工科人, 寫小說都加了不少數理知識, 讀數理的都應該會看得比較有共鳴.
<不會笑的數學家> 是森博嗣 "犀川萌繪系列" 的第三本. 看來下次到書展要留意一下其他森博嗣的作品呀~
~+~+~+ ~+ ~+ ~+ ~+ ~+ ~
犀川&萌繪系列 (S&M系列)
2007年7月20日星期五
排版
出版界的人對排版一定不會感到陌生. 任何的刊物都必須要經過排版的程序, 才能供讀書閱讀. 有人說: 排版是一門藝術.
或者非出版界的人會不明白, 為何排版可以被稱得上為藝術. 因為, 一般人心目中的藝術, 不是看不懂的東西, 就是 "貴到阿媽都唔認得". 有了內容就很容易排版呀, 一般人可能是這樣想.
這兩天試用了 LaTeX 將網上的一些以 TeX/LaTeX 寫的筆記轉為 pdf 檔. 有部份的檔轉換很容易, 有部份的只出現了錯誤的訊息, 轉擋失敗. LaTeX 其實就是一套排版的軟件和語言, 主張 WYTIWYG (What You Think Is What You Get). TeX/LaTeX 讓我首次見識到何謂排版, 其實並不只是把字定位在方格上, 而是包含更多, 例如字型, 字體, 大小, 位置等等. 排版中不只要考慮會印出來的字和圖, 更重要的是其餘在紙上空白的地方. 像中國水墨畫所謂的留白, 畫家不會把整張宣紙都畫上畫, 而是在某些地方, 留一大片的空白, 讓人有聯想的空間. 排版留白當然沒有給人聯想的功能, 但就能使讀者將內容一目了然, 看個清楚明白, 所以留白在排版中, 可說是比內容更重要.
TeX 初初出現, 其實是作者想以打印的方式, 印出數學方程. 可惜那時排版出來的數學方程實在是太不堪入目了, 他決定自己寫一個這樣的語言及程式出來, TeX 就因此誕生了. 甚麼是醜的數學方程, 可能大家都看慣了 "漂亮" 的方程, 不知道甚麼是醜吧. 舉個例子應該好懂些: 寫次方的時候, 人們通常會把次方那個寫母或數學寫得小一點. 如果一樣大或者更大的話, 你可以自己寫出來看看, 應該會有怪怪的感覺吧.
排版是一種藝術, 我想現在你應該有點體會了. 但這真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 要談的話就應該可以寫成一本很厚的書了, 而且我只知得很皮毛, 大家很興趣的可以自己查書研究研究.
書的紙張的大小一早已經被出版商確定下來, 紙張的大小對排版來說是一個確定知道的值, 沒有甚麼值得擔心的事. 可以在另一個環境, "紙張" 的大小會因應不同的讀者而改變, 這個環境就是大家都應該很熟識的網頁 (Web Page).
網頁上的排版真是難多了. 原因就是上面提過的: 不同的網絡使用者可能有不同大少的視窗, 網頁並不太可能像刊物一樣, 一早就確定了紙張的大小. 那樣排版出來的網頁可能會出現移位的現象, 對一個網頁的觀賞性就會大打折扣了. 最簡單的解決方法就是固定網頁的大小, 例如使用 Javascript 或者 Table 等.
以前人們為了使網頁版面不會移位, 很多時都會固定網頁大小, 但現在少了很多, 知道原因嗎?
那就是因為 CSS (Cascading Style Sheets) 的出現, 改寫了網頁排版的方式. 簡單點來說, CSS 是一種統一的網頁排版語言, 在不同的環境 (作業系統, 瀏覽器, 視窗大小等) 下, 會自動作出相應的排版, 不會出現移位的情況.
每個流覽器都有著自己的排版引擎 (Layout Engine), 如果想測試一下自己的排版張擎是否乎合標準, 可以到一個名為 Acid2 的測試網頁, 詳情可到維基百科看看.
現在, 排版的技術愈來愈新, 愈來愈大眾化. 排版所要考慮的其實很多, 如果每一方面都要使用者考慮周到的話, 那應該只有很少數的專門人仕才懂如何排版. 現在的排版軟件真的很容易便可上手, 只要你會使用電腦, 不論是刊物或是網頁, 大概很快便可以打造一個漂亮的版面出來. 使用者不需要照顧排版所有的方面, 因為軟件一早就預設好一些模塊給使用者, 而使用者也不必擔心使用相同的模塊會得出完全相同且沉悶的排版方式, 因為使用者可以自己在模塊中改變一些參數, 從而得出具個人風格的排版.
排版其實就是結合藝術, 實用性和易用性的一門學問.
2007年7月17日星期二
Field Theory
連續幾天都在看 Schweber, 也看了其他的作參考. 在這簡短的記下一些重點和進度吧, 好等以後讓自己容易翻查.
首先是場 (Field) 的概念. 以前學過的 de Broglie hypothesis 提道粒子 (Particle) 其實有著波 (Wave) 的特性, 如果光 (Light, electromagnetic waves) 可以以光子 (Photons), 即粒子的形式存在, 那如果宇宙有著一個粒子和波的對稱性, 那麼一些以前當作粒子的東西, 應該也會有著波的特質. 因此 de Broglie 就在他的博士論文寫下了
這著名的方程. 這就是波粒二象性 (Particle-wave duality).
場就是波的概念的推廣. 波一般來說只是在時空 (Spacetime) 中每一點指定一個純量 (Scalar), 而場就不一定只是純量, 而可以是張量 (tensor). 我們可以有純量場, 向量場, 張量場. 場的概念是由古典電磁學中提出的. 作用力 (Interaction) 不是瞬間傳播的, 而是由場來傳播的, 所以便會因為場的特性 (被運動方程 equation of motion 支配), 使傳播速度不為無限. 其中兩個熟識的例子就是電磁場 (向量) 和愛因斯坦場 (張量) :
場是連續的 (Continuous). 波可以根據運動方程, 存在於連續的媒介 (Media) -- 即場. 有不同的場和不同的運動方程, 所得出的波亦不同.
運動方程可由不同的方式得出, 可以是牛頓第二定律, 或者是由作用量原理 (Action Principle) 得出.
以上所提到的, 全都是古典力學中對場的描述 (Classical Field Theory). 我們要看到波粒二象性, 就要包含量子力學, 我們便要對場作出量子化 (Quantization), 這就是下次的題目.
2007年7月14日星期六
Recent Readings
Recently I am studying Quantum Field Theory (QFT).
Last month I started to read Peksin & Schroeder. My feeling on the text is sloppy. Many places it just MENTIONS facts rather than giving a logical explanation to the point. Such as Lorentz group, it just mentions its similarity to SO(3) group and give the expression for the commutation relatition. To me, this is very unsatisfactory. I gave up this text when I finish chapter 4.
Then I read Weinbery (Vol.1). I've only studied the first 2 chapters. Chapter 1 mentions briefly the history of quantum electrodynamics from 1920's to 60's. Chapter 2 deals with Lorentz Group. It uses a lot of language of Lie gorup and Lie algebra, which I'm not very familiar with. So I forsook the text afterwards. (PS: Many people find Weinberg texts, no matter what topic, quite advanced compared with others)
I was delighted to read more history of QFT after reading Weinberg. Then Schweber's book - QED: the Men Who Made It attracts my attention. It's a thick book. And actually I found it boring after reading a few pages. But nevertheless I have gained something, not the history but an QFT text - An Introductino to Relativistic Quantum Field Theory, which author is Schweber as well. In my view, this text is much better than those I've read beforehand. It mentions the most necessary part of the theory and leaves less important or un-related staff to reference, which readers can check out if they're interested. This is a nice text, especially to beginners in QFT. I cannot find the English eBook version on the eMule network. So I check out amazon and buy one. It only costs HK$170, which is not quite expensive. For unknown reason, this text is not very common in the QFT community. Maybe it's first issued in 1961 and people may find it out-dated. But accidentally I have found it in the library. Haha~
Now I should have an overall picture of the theory:
In order to understand more about classical field theory, I started to study Burgess' Classical Covariant Fields, besides Schweber. It provides a modern view of classical field that is highly related to QFT. This allows me to skip the classic text by Goldstein, which saves me some time.
Below is a list of QFT texts:
A few side readings related to QFT:
I hope these may serve as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ose who want to study QFT by themselves.
(relate source theory to field theory)
(Field approach to gravitation)
2007年7月12日星期四
新地方
這已是我的第三個 Blog.
之前那兩個, 被一些無聊及反智的人所監視住, 說一句他句句都 "Jer" 住你, 十分 "冇癮", 所以還是換個地方, 使用一個與我個人名字全無關係的網名 -- 四代目火影 yondaime-hokage.
為什麼會選這個名呢? 我想是我想不到我別名之外的其他名字 (即是我以前的網名), 而我很喜歡 "火影忍者" 這漫畫, 所以便以裡面其中一個人物的名字來做網名嘞~
雖然是香港人, 以前也常用廣東話來打 Blog, 但是我想我會在這用語體文, 或者英文. 但很難免的, 我可能會加一些 (加了引號的) 廣東話. 不過剛開的時候我還不會公開這個 Blog 給人知道, 所以用那種語文來寫其實分別不大.
寫 Blog 的癮似乎很難放下, 不過被人監視住, 一過神來便被反智的人所 "膠化", 所以才把寫 Blog 癮壓下去. 有個新地方便可以暢所欲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