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31日星期三

2008 年最後一日

寫個 Entry, 留個紀念. 哈哈~~

新年快樂~

[繼續閱讀]

2008年6月8日星期日

Google Reader 使用筆記(下)

這次要介紹的是 Google Reader 比較 Social 的地方。這功能能讓你的朋友分享到你感到有興趣的 Blog Entry。

1) 加入朋友分享功能
首先你需要加入朋友,這樣做的好處就是你不需要加入朋友們的 Shared Items RSS Feed,而且如果有你已經看過的 Entry,在 Friends' Shared items 裡會自動 Mark as read。

步驟如下:

  1. 首先你要更改你的語言選擇至英語,因為這個功能現在只提供給英語使用者。到 Settings > Language > English。如果一切正常,你會看到 Main Pane 變成以上的樣子,多了 Your Stuff 和 Friends' shared items。
  2. 跟著你就可以加入朋友了。Google Reader 會默認你的 Google Talk 上面的人為 Friends,所以只要你把朋友的 Gmail Account 加入到 Google Talk 裡,他們就可以看到你的分享,如果他們也有在 Google reader 分享,你亦可以在 Friends' Shared items 中看到他們的分享。
  3. 如果你不想安裝 Google Talk,其實有另一個方法加入朋友。在你的 Reader 版面左上角按下 Gmail,在 Gmail 版面的左邊就有一個 Google Talk 的 Pane。在那裡按新增聯絡人」,跟著輸入朋友的 Gmail,邀請加入你的 Friend List。
2) Notes in Google Reader
除了 Friends Share,還有另一功能,就是 Notes。當你對某一篇文章有點感言,你可以使用 Shared with note 的功能(在每個 Blog Entry 的底部,在 Share 旁邊),按下後就可打進你的感言。Notes 的另一個功能是加入並非 Blog Entry 到 Google Reader。在 Main Pane > Your Stuff > Notes。你會看到如下圖:

你可以直接在左邊的方格寫入你想分享的東西,然後分享就可以了。而右邊的,你可以把一條 Notes in Reader 的 Link(Javascript)加入到你的 Bookmark。當你想分享某一個網頁時,就按下這 Link,就會有一個 Google Reader 的方格出現(跟 Shared with note的一樣),你可以更改想分享的網頁內容,也可以加入個人感想。不過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如果你是 Firefox 使用者,你需要開啟接受來自第三方的 Cookie」(工具 > 選項 > 個人隱私 > Cookie)。

不只你訂閱了的 Blog Entry,使用 Notes 你就分享整個網絡了。

3) 使用貼士
以上基本上介紹完 Google Reader 的大部份功能了。以下就分享一下一些使用貼士:
  • 如果你還在使用小的 monitor,那 Reader 中的 side pane(Navigation pane) 可能會太大了。不怕,你有否發現在 navigation pane 和 Preview area 中間有一個箭頭,按下就會把 Side pane 收起來了。
  • 如果你想用 PDA 看 Google Reader 的話,其實 Reader 提供另一個方便用 PDA 觀看的版面:http://www.google.com/reader/i。如果你使用 Firefox 的話,你可以把 Google Reader 放在側欄(side bar)。方法就是在 PDA 觀看版的 Bookmark link 屬性,勾選在側邊欄載入此書籤
  • Feed Format 主要有兩種 RSSAtom。有些網站兩種都會提供,如果你和你的朋友選了不同的 Format,那就可能出現同一個網站,你已閱讀的文章,在 Friends' share 裡還是未被閱讀,因為 Reader 是分不出 RSS 和 Atom 是來自同一個網站的,所以朋友們之間最好使用相同的 Feed Format。或者,你可以在 Friend Share 中的 Entry,按下網站的名稱,你會在 Google reader 中看到 You are not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yet 的提示。只要你按 Subscribe,那你和朋友的 Feed Format 就一定一樣了。
希望大家看過後會嘗試一下使用 Web 2.0 其中一項重要的新功能--Web Feed。

[繼續閱讀]

2008年6月2日星期一

Google Reader 使用筆記(上)

上次解說了什麼是 RSS Feed,這次就詳細說明一下 Google Reader--其中一款 Aggregator 的使用心得。

第一件要做的事當然是擁有一個 Google 的 Account。如果你已經有一個 Gmail 的 Account,那你可以在 Google Reader 的頁面登入,登記首次使用 Google Reader。另一個方法是登入 Gmail 後,在最上面寫著「日曆 文件 相片」的一行,找「閱讀器」(Reader),click 進去也可以進入 Google Reader。

現在你會看見一個好像 Gmail 的版面。現在會一步步的教你認識這個版面,但首先是要加入第一個 RSS Feed 到 Google Reader 中。

將 RSS Feed 的連結加入 Google Reader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在 Firefox 的 URL Bar 的最右邊有時會出現的 Button。如果某一個網頁頁面是有 RSS Feed 的,那這個 Button 便會出現在 Firefox 的 URL Bar 中。只要你按下去就會看到 RSS Feed 的 Preview 檔案(如果有幾個選擇,選上 Atom 那個就可以了,如果還有其他選擇,請因應需要選擇)。頁面的最上面會寫著「此消息來源的訂閱使用」,還有一個 Item Selection Bar。在那選取 Google Reader,然後按「立刻訂閱」。如果你已經登入了 Google Reader,那除了一個「Add to Google homepage」的選項,還有一個「Add to Google Reader」。按下後者就可以將 RSS Feed 加入 Reader 了。

比較麻煩的方法就是直接把 Feed 的連結加入 Reader。你按下 Button 後出現「此消息來源的訂閱使用」的頁面,你可以 Copy 這頁面的 URL,登入到 Reader,按下在左手面有一個綠色的方格寫著「Add subscription」的連結,然後 Paste 進出現的 Text Box 內,最後按 Add 就一樣可以加入新的 Feed。

(PS: 如果你不知道去那些網站有提供 RSS Feed,你可以到一些 Blog,Blog 是一定會提供 Feed 的。)


加入了第一個 Feed 後,在「Add subscription」下面就會出現你已經加入的 Feed 的名稱(這個 Area 叫 Navigation pane),你是可以更改這個名稱的。最簡單的方法是在右手邊的 Read Area 中,在 Feed 名稱的右手邊,有一個「Feed setings...」的 Selection Button,按下你會看到「Sort by...」、「Unsubscribe」、「Rename Subscription...」、「Add to a folder New folder...」等選項。除了 Folder,我想我不用詳細解釋這些選項吧。如果你有很多 Feed Subscription 的時候,你就可以把 Feed 歸類於不同的 Folder。注意你是可以把同一個 Feed 放在多於一個的 Folder 中的。

「Feed setings...」的右邊,有 Expanded view 和 List view 兩個不同的選釋。你可以試試你喜歡那種看 Feed Entry 的方式。Read Area 底下有 Previous item 和 Next item Button,方便你瀏覽 Entry。Feed Name 下面有 Show ??? new item - all items,Mark all as read 和 Refresh。前面兩個只是 Item Filter,後面的很明顯我不解說了。注意按 Refresh 會比 Refresh 整個 Reader 頁面快的,所以請善用這個功能。除了在 Read Area,Navigation pane 也有類似的 Button。

在 Navigation pane 底你可能已經發現了 Manage subsciptions 的 Link。除了這個,你也可以在右上角的 Settings 進入相同的版面。在那你可以管理你的 Feed,Folder 等等。完成後可以按下 Back to Google Reader 返回。

現在你可以瀏覽你的 Feed Entry 了,還未瀏覽的 Entry 會是白色的,而在 Navigation pane 中亦會出現你還未閱讀的 Entry 的數目。每個 Feed Entry 的底下都會有數個選項:
  • Add star - 這個跟 Gmail 的 Add star 是一樣的,即是你覺得寫得很好的 Feed Entry,你可以記下來,放便以後翻查。
  • Share - Google Reader 有一個分享功能,選取這個 Button 後,這個 Entry 便會出現在你的Shared items 中(左上角的 Main Pane)。你 Share 出來的 Entry 會由 Google Reader 結集為一個 Feed web page,這個 page 也有一個 RSS Feed,只要你告知你的朋友這個網頁,朋友們就可以看到分享了。(PS: 我會在後面說明另一種不需要加入對方的 Feed File,又可與朋友互相分享的方法,所以不用那麼急著告知朋友你的 Shared items RSS Feed 呀~)
  • Share with note - 你可能沒有這個 Button。我下次會詳細講講什麼叫 Notes。
  • Email - 就是用 email 寄這個 Entry 給你的朋友呀。
  • Keep unread - 你的可能是 Mark as read。
  • Edit tags - 除了 Folder,還有 tag 的功能。Tag 會出現在 Navigation pane 中。除了 Shared items 外,其他的 Starred items, Folder 和 Tag 都可以用 RSS Feed 分享給朋友們。按 Settings > Tags 就可以管理你想分享那個 Folder 和 Tag 了。
最重要最重要的就是 Google Reader 跟其他 Google 的產品一樣,都有搜尋功能。在 Google Reader Logo 的旁邊,你可以找到這個功能。所以就算你有很多的 Entry,只要你分門別類好的話,那就不難搜尋出來了。

最後的就是左上角 Main Pane 中的 Trends。Trends 最主要的功用(我覺得)就是除去長時間都不更新的網頁,在那你可以看到這些資料。

這次就講解這麼多吧!其實已經足夠去使用 Google Reader 的了。下次我會講講 Google Reader 中比較 Social 的功能,Reader Shared items 和 Notes in Reader。

[繼續閱讀]

2008年6月1日星期日

何謂 RSS Feed?

在一個資訊爆炸年代,每日 Check 著常到的網站是十分花時間的事。比方說你有數十個常到的網頁,每個花上你一分鐘,每天就可能花掉你大概半小時的時間。如果是數百個網頁呢?除非你是時間非常充足的人(大多數現代人都不是),不然這明顯是一件很花時間的事情。哪麼在 Web2.0 的時代,有否更好的瀏覽網頁方式?是有的,就是我今日所要介紹的 RSS Feed

如果你比較喜歡看一段 YouTube Video 多於一段長長的文字解釋,那你可以 > Click Here <。我以下所說的只不過是總結一下 Video 中的重點。 這個方法就是由網頁自動在它更新後,自動「通知」你有新內容。每天你只有花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去查看所有網站有否新內容。就是這麼簡單。但其實它是怎麼操作的呢? 第一:你需要一個 Aggregator(聚集器)。你可以用不同的 Aggregator,有 Web-base 的,例如 Google ReaderBloglines,亦有安裝在本機的。無論如何,你需要一個 Aggregator。第二:現在你就可以到你常到的網站,你需要找到一個類似於 的圖,只要你取下它的連結(一個檔案的連結,現在大部份的網站都會提供,特別是 Web 2.0 的),放到你的 Aggregator 中。基本上你就完成了。是不是很簡單?

背後的原理是這樣的。你 Aggregator 連結的其實是一個叫 RSS Feed 的檔案。這檔案中包含了網站新的內容及其相關的資料(例如日期、時間
、標題等)。這個檔案是網站提供的。Aggregator 的作用就是定時定刻去查詢不同網站的 RSS Feed 檔案,如果發現內容更新,就會顯示出來。所以,其實並不真的是網站自動通知你它有新內容,而是 Aggregator 替你代勞了,使你不用花時間去查不同的網頁。

下次將會詳細說明 Google Reader 的使用方法。

[繼續閱讀]

2008年4月30日星期三

物理中的數學(一):粒子運動學和微積分

受友人所托,要寫一些在物理中使用的數學。目標讀者是中學生。我想是有一點難度的,因為老實說,中學裡的物理課所用的數學是太簡單了。在大學的物理,最低限度也需要 Linear Algebra 和 Multi-variable calculus 才可以完成大學物理的本科課程。相比起中學那些代數,真正的物理所用的數學可以說是艱難多了。因此,如果沒有這些數學根底,也許很難會對我在這所談的物理或數學提起興趣吧!那就有點失去了寫這一系列文章的意義了。不過,無論如何,先寫寫吧。

在第一篇裡,我打算寫寫粒子運動學 (particle dynamics) 中所使用的微積分 (calculus)。當然,為了令(至少是會考的)中學生們對他們所學有所共鳴,我只會討論一下最簡單的一維粒子運動學,而所需的微積分也是中學生們會學到的。

不知道是否中學的課程愈來愈容易,我中學時所學到的粒子運動學只需要運用到代數,並不需要用到微積分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題目限制了當中的加速度 (acceleration) 是常數 (constant)。描速這種運動系統的方程就只需最基本的四條,如下:

  • s=s_0+ut+\frac{1}{2}at^2
  • v^2-u^2=2as
  • v=u+at
  • s=\left( \frac{u+v}{2} \right) t

($s$: displacement; $u$: initial velocity; $v$: final velocity; $a$: acceleration; $t$: time duration; $s_0$: initial displacement, assumed to be zero)

你可有留意總共有五個變數($s_0$ 不算),但每一條中只有四個。因此,對於這種 constant acceleration 的系統,如果你知道了其中三個量,其餘的量也可以由以上的方程中找出來。簡單麼?

但是,現實宇宙中有多少東西只會作 constant acceleration 的運動呢?不是沒有,只是不太「現實」。自由落體 (Free falling) 在現實中會出現嗎?不是不會,不過在地球上的話就有 air friction 囉,要真正的 Free fall 嗎?大概要去月球吧!

好吧!要做「真實」一點的物理,我們一定不可以假設加速度是常數,而是一個隨時間改變的變數 $a(t)$。對應以上四條的式子就變成:

  • v(t)=u+\int_{t_0}^{t} a(t) dt
  • s(t)=s_0+\int_{t_0}^{t} v(t) dt
  • v(t)=\frac{d}{dt}s(t)
  • a(t)=\frac{d}{dt}v(t)

在這,我就不講解如何得到這些式子了,反正學過微積分的同學們都很容易理解。可是,你可能反而從這裡理解何謂微積分。移位 (displacement) 對時間的改變就是速度 (velocity),速度對時間的改變就是加速度 (acceleration)。物理在這裡就提供了一個比較直觀的解釋,而不再是一般中學數學教師所講的,微分就是求 graph 的 slope,積分就是求 graph 「底下」的面積。這其實是很自然的事,因為當初微積分就是為了要解決物理問題而發明的。

在這討論了一維的事況,其實在三維都差不多,因為在牛頓力學中,x y z 三個方向是可分拆的 (decoupled),即可以將其獨立出來,再運用以上的方法便可解決問題了。你可能會想,哪還不是一樣容易嗎?其實問題的難度不在維度,而是在粒子的數目。我們只討論了單粒子(或剛體)的運動學,如果是兩粒那還可以有 analytic solution,如果是三粒或以上,基本上是解不出來的,除非是一些特別的系統。這時候,物理學家就只好用其他的方法去解問題了。例如太陽系八大行星,以前就會用 perturbation 的方法來做,現在就用 numerical method 在電腦上做計算好了。

好吧,就談到這裡。下次應該會談些線性代數 (linear algebra) 的東西。

[繼續閱讀]

2008年4月7日星期一

第四代的香港人

看畢呂大樂的《四代香港人》,薄薄的一本,慢的也只消一小時便可讀完;但讀畢後絕對可以很好的理解何謂香港人。如果是香港人,或者想了解香港人的,絕對值得一看。當然,書中並非把所有香港人都描寫詳細,這是不可能的,但對理解絕大部份的香港人,讀這書是卓卓有餘。

我在這主要是想談談第四代的香港人。書中定義為 1976 - 1990 出生的香港人。這代人生於繁榮時代的香港,生活富足。因為社會條件的改變,已經不像「戰後嬰兒潮」的第二代一樣到處都是機會,但卻會受到上幾代的影響(更甚是強迫)去走一條上幾代認為是好的路。第四代的人基本上是沒有選擇的,現今的香港社會由第二三代的掌管,第四代就必須跟隨他們的一套,可惜上幾代又好像沒有發現社會條件改變了,只會強加他們的一套在第四代香港人身上。這代人的特徵就是沒有個性。

我想問的問題就是,甚樣才能不做這樣的第四代人?

要知道,不做這樣的第四代是很難的。這不是一個單向的結果,而是一個整體的結果。在社會條件方面,機會減少令年輕一代很難「發圍」。做不出成果出來,上一代是大概不會給你什麼自由的,到最後也只好聽上一代的所謂意見,走著他們認為是好的路。

除非,突然之間有第四代人可以「發圍」,而且不只是一兩個零星的例子,而是大量的事例去証明可以走出自己的路的,而且要成功還是可以走有很多不同的路的。只有這樣,上一代才會認同第四代人可以走自己的路,而不是他們心中所想的那條必然之路。

走出自己的路是需要勇氣的。第四代可會願意放棄現在擁有的一切,去追尋自己的自由?他們會放棄打機唱 K,天天玩樂的生活,去做一些同代人都不會去做的事嗎?他們會有勇氣去做一些其他大部份香港人都認為是白痴無聊的事嗎?

老實說,第四代的香港人並沒有這種勇氣。

[繼續閱讀]

2008年2月28日星期四

人生的無奈(上)

人常會感到無奈。本來覺得事情應該會發展得很好,但慢慢到因為感受到事情卻不太可能的時候,人總會感到無能為力的無奈感。

在這篇,先談談選工作的無奈。

誰不想自己做的工作是自己喜歡做的?我想如果問十個人,九個人都會回答想做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不想只為賺取生活所需而工作。剩下的那個人,大概根本沒有什麼想做的工作,為了生活只好死死氣地工作。

老實說,那九個人絕對可以以自己的興趣作為自己的工作,問題是,大部份的都不能以這樣的工作賺取到足夠的生活所需,至少在香港的情況是這樣。在香港這樣的拜金社會,如果你賺的錢不多,甚至連生活都不夠的話,會感到很大的社會壓力。父母會問你為什麼有條件去選一些賺更多錢的工作,但偏偏去選這種不賺錢的興趣作為工作。有時親戚們的冷言冷語才最令人感到無奈和氣憤。一年一度的新年總會去親友家拜年,例行的問題就是現在在做什麼。如果聽到你在做十分流行和賺錢的工作,便會和你言談甚歡;如果你的工作並不什樣賺錢和流行的,他們就對你冷嘲熱諷一番。彷徘有著條件而不去做賺錢的工作是罪。這樣的壓力可不小,特別是如果身邊很多以上談到的那種親戚的話。

就算最終,他們選擇了興趣作為本業,慢慢亦會感到一點點的失落感。這種失落感是由於現實和理想的落差。從前剛剛有了興趣的時候,總想著自己一定會以興趣作為自己的本業,就算賺的錢不多也沒有什麼所謂。可是慢慢進入真正工作的階段時,才發現自己以前對興趣的想法和真實的工作其實是非常之不同的。在這個複雜的社會,並不是一個人的社會。你真正想做的未必能被社會所接受,雖然本業是你所感興趣的行業,最後你只是被迫做與自己興趣或想法不盡同的事。

可能做到自己想做的,令自己快樂的,又可以賺取到足夠生活所需的人,真的是少之又少。但是你又真的甘心去放棄嗎?

雖然是很無奈,但是,有時回到原點,回想一下以前自己還很單純,還未被複雜的社會洗刷過的那時候,自己天真的想法,自己喜歡做這事的原因,也許能有一點幫助,帶給你一點有推動力,繼續走下去。

[繼續閱讀]

2008年2月25日星期一

人生如遊戲

「人生本身是一場掙扎,要不斷克服困難,改善自己的處境,才有成功感。」今天 am730 中施永青的專欄寫道。雖然施永青本意並不是想寫我這個題目,但是這句卻十分適合我想要說的,所以在此引用。

我想其實大家都會有聽聞過「人生如遊戲」,但其實是何解呢?這篇就討論一下。

或者會有人這樣理解:人生中玩樂是最重要的。從玩樂中可以得到快樂。我們做什麼,其實最重要的是快樂,而很大部份都可以由玩樂得到。

由我看,這個定義其實太狹義了。有很多人其實都沒辦法去玩樂,可能是沒有時間,可能是沒有足夠的金錢去玩他們覺得好玩的事。那麼這種人就不可能快樂了嗎?不可能吧。

先談談什麼是遊戲。遊戲實在有太多種,但最接近人生的大概是角色扮演遊戲(RPG)。玩家代表遊戲中的一個角色。從一開始什麼都不會,慢慢學習技能,魔法等,最後把強敵打敗。完成遊戲了,就很滿足的說。

請重看一下本文一開始引用的句子,是不是很像?

除了 RPG,人們也喜歡競爭性的遊戲,例如格鬥。誰的技術好,誰的本領高,誰就能勝出,但有時需要點運氣。將「網站」比擬為「遊戲」,為2008年美國網路新風潮?這篇文章就寫道,其實在 Web 2.0 的網絡世界中,人們不知不覺的在參與競爭性遊戲。這類網站的受歡迎程度可以理解為人們都十分喜歡參與這類遊戲,例如自己的 YouTube Video 有高人次瀏覽,在 Facebook 中比較誰多朋友等等。

以上講道,整個人生,或者只是網絡生活,都大概有一種遊戲的形式。這是人們愛玩的心理。其實只要把這種心理放在不同的事上,便能使人對某事或物感興趣,從而找到目標和想做的事。

因此,請不要狹義的認為遊戲只是普通的遊戲玩物,你的人生可以是遊戲,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可以是遊戲,只要你認真的對待,培養興趣的話,努力去「玩」,再加一點點運氣,或者你就能「爆機」了。就算是中途輸了,只有還有機會 Restart 的話,你還可以繼續你的「遊戲」。

人生如遊戲,其實我們都愛玩。

PS:
1) 不要跟我說視殺人如遊戲,或者玩愛情遊戲的男女生。這是態度和價值觀的問題。你覺得這種事是不可寬恕的,但在某些人眼中視為很平常,特別是那些變態的人(對應殺人如遊戲的心理)和花心的男女(對應玩愛情遊戲的人)。只要你沒有這種心態,那便 OK 了。如果其他人有這種心態和價值觀,那便是另一個話題了。

2) 其實這篇是呼應之前一篇文章----中的第二條。

[繼續閱讀]

2008年2月16日星期六

網絡瀏覽器

老實說,我是火狐 (Firefox, Fx) 的忠實粉絲。但在這篇中,我並不是想推介火狐給大家,我反而想談談使用者為什麼會喜愛選用某一個網絡瀏覽器及所謂的瀏覽器之戰。

瀏覽器之戰這名字,不是我改的。這個「戰爭」是從 Microsoft 的 Internet Explorer (IE) 和 Netscape 的 Navigator 開始,到後來的 IE 和 Fx 之爭。其實現在開發瀏覽器是不能賣錢的,但是如果在瀏覽器的市場佔有率較高的話,那在這個可能會對瀏覽器開發者帶來一定的好處。例如該開發者便可以強加一套自己設計的網絡語言,從而賺取回報。

我想大家都知道,瀏覽器的市場一直都是 Microsoft 的天下,曾幾何時 IE 的佔有率是 95%,到最近火狐的興起,IE 的佔有率也有 75%。這樣高的佔有率其實對使用者沒有什麼好處,因為少了競爭,自然就少了進步,得益的最終不是使用者。

其實使用者會要求一個什麼樣的瀏覽器?我想到以下的一些特點:

  • 方便使用-這個也許是所有網民最關心的事。有一個好的瀏覽器便可以更流暢的去瀏覽網頁。最好就有著很多不同的功能,例如分頁、記事簿,而且最好可以由使用者自己決定安不安裝。
  • 速度快-這是很重要的,網民都會喜歡一個只要用一半時間去顯示網頁的瀏覽器,多於一個「Load 十年都未 Load 到既 Borwser」。
  • 安全-網絡上實在有太多病毒,木馬,釣魚網站等不安全的東西,使用者一不小心便會中招。
  • 合乎網頁標準-這個可能不是大部份瀏覽器使用者所關心的事,網民所關心的只有這個瀏覽器能不能正常顯示他要看的網頁,如果不能的話,該瀏覽器該就不是好的瀏覽器。可能,這些人都不知道,其實網頁是有標準的,不能正常顯示網頁有兩個原因,一是該網頁不乎合標準,另一是瀏覽器不乎合標準。簡單的一說,只要瀏覽器和網頁都乎合標準,而不是瀏覽器開發者所設的一套不相容的標準,那基本上所有網頁都能正常顯示的。
所謂的瀏覽器之爭,慢慢的就演變為爭論那個是最好的瀏覽器。人們常常都用以上四點去爭論那個才是最好的瀏覽器。其實我就覺得十分無謂,競爭的本義是推動進步,不是去爭誰是第一。

自從火狐推出以後,愈來愈多人使用火狐。有人說火狐比較安全,又可以安裝很多不同的插件,使用起來得心應手。其實如果有人比較過現在的瀏覽器,其實功能方面都差不多。由於競爭的關係,功能方面一定要做到人有我有。以前主流的瀏覽器都很少有 Tab 這個功能,自從火狐多人使用後,現在幾乎每個瀏覽器都加了這個功能了。

合乎網頁標準這個實在是沒有什麼好比的,每個瀏覽器都一定要合乎這一條,不然的話,網頁是不能正常顯示的。速度快慢很在乎使用者想要多少的功能,如果瀏覽器的功能很多,使用起來就可能會慢一點了,大概就只能在這兩中取捨。至於安全性方面,我可以說,沒有一個瀏覽器是最好的。程式一定會有漏洞和臭蟲,但如果一旦發現了漏洞和臭蟲便很快修補的話,大概都是會很安全的。

那款瀏覽器是最好的?這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各瀏覽器互相競爭,互相進步,最終得益的,就會是我們這些瀏覽器使用者。

[繼續閱讀]

2008年2月11日星期一

重新上路

良久沒有寫 Blog。

不是沒有題材寫,只是想寫得很好很好,想著想著,覺得寫得好很難,所以連下筆都懶了。

就以上篇為例,其實我真的是想了良久才寫下來。而且一寫就很多字。不知到為什麼,之前總是覺得到寫到那麼多字才算好,才算完整,才可以面世給人看。

寫不下的原因還有看到一些很專業的文章。有時真是不知道為什麼那些人有那麼多時間去寫得這樣的詳細。我有點被比下去的感覺,寫不出那樣的文章,還是不要出來獻醜了。

直到最近,好像想通了。其實不一定要寫得那樣的鉅細無遺,況且我所有的時間根本不容許我這樣做。最近也看到了一篇如果寫 Blog 的技術文章,其實不一定要寫得很長篇大論。如果短短百多字就能表逹自己所想,那何必要花幾倍的字數去解釋呢?而且讀者也會因為作者長篇大論而感到煩厭,少了瀏覽自己的 Blog。

我想我要訂下一些寫 Blog 的規則吧:第一,文章要盡量簡潔,每篇都盡量在數百字之內,大概可以在五至十分鐘內讀完;第二,如果有論點未寫完,可以分開數篇來寫,列明篇號。

好吧!希望以後能寫些好文章。

[繼續閱讀]